发布日期:2025-05-25 17:36 点击次数:153
作者 | 陈振
来源 | 财经八卦(ID:caijingbagua)

引言:5年不开加盟、主打50元吃好一顿火锅,季季红在江西开出400多家直营店,成为江西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火锅白月光。
有人说它像火锅界的“胖东来”,有人说它“辣得太狠,难出江西”。它到底有什么魔力,靠一只13元的牛蛙,吃下一个省的火锅市场?

要说季季红“窝里横”的话也不算冤,光是一个南昌,季季红就密密麻麻开了150家店,什么概念?一个商圈可能拐三个弯就又看到一家。
甚至还有门店跟门店之间只隔几步路,这听着好像挺疯狂的,但人家还真就能玩得转,一张桌子一天能坐好几拨人,来了一批又一批,关键是大家还都吃不腻。
那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大规模走出去?是不敢吗?是不行吗?都不是。
其实它在湖南、广西、福建这些地方也有试水,十几家店开得有模有样,但你非要说它是全国品牌?还早,可关键是,人家根本不急。
因为季季红走的是一条全直营路线,不开加盟,一家一家自己开,自己管。
这在餐饮圈子里,那算是非常“反潮流”的操作了,你想想现在多少火锅品牌、奶茶品牌都是靠加盟裂变,一年开几百家、融资好几轮,就像打了鸡血一样。
但问题是,开店容易,守住难。有的加盟商还行,有的就不太靠谱,标准一下子全乱了,最后苦的是顾客,赔的是投资人,品牌说翻就翻了。
所以季季红的直营虽然慢,但是比较稳,公司可以全程把控选址、装修、采购、物流、培训,连筷子朝哪边放,菜单排哪个顺序,灯打在什么角度都能定。
靠着一套极致的标准化,它把门店体验做得稳稳当当,不用靠加盟商“赌运气”。
更妙的是,它不开加盟反而成了“保护投资人”,创始人周弘的态度也很直:“不赚钱的时候不想骗你,赚钱的时候也不想拉你进来陪跑。”

在这个满地都是“割韭菜式扩张”的行业里,她宁愿一口锅,一家店慢慢熬,也不想靠砸快钱把自己的牌子砸烂。
所以呢,它不是不想扩,而是太清楚,有些增长,不值得拿人心去换。

你要是没吃过季季红,第一反应肯定是:“怎么这么便宜?这火锅真的能吃吗?”,这话听着就像我们第一次路过街边写着“人均15”的麻辣烫时的想法。
但季季红不一样,它是真的便宜得有点很。
锅底16块,调料免费、饮料1块钱一杯,主打一个“该花的花、能省的省”,堪称“穷鬼火锅天堂”。
而且它不是你想象中的“便宜没好货”,调料全线用李锦记、味事达、老干妈,甜品区、小菜区能自取,餐具干净整洁,门店装修也没半点“掉价感”。

要是真坐下来吃一顿,绝对会觉得值到爆,便宜但不将就。
可便宜归便宜,也不是没有挑战,最早季季红想拉近和四川火锅的距离,还真试过牛油锅,结果被江西本地食客骂太腻,被外地人吐槽“辣得要命”。
几轮反馈下来,干脆就撤了,锅底后来调整成植物油,香是香的,但不油腻,吃得舒服,第二天上班也没负担。
不过,辣还是辣,尤其是对外地人来说,真的是“吃一次还行,吃两次流泪”。不少湖南、广西顾客都说它“重口得有点猛”,一边喊辣一边还要打包。
季季红卷的不是噱头,是把基本功卷到极致,只不过这种极致,更讨江西人的口味。

如果你去过季季红的新门店,第一感觉可能不是“这火锅看起来好吃”,而是“这也太好拍了吧”。

这说法一点也不夸张,什么“少女粉”、“宇宙蓝”、“山野绿”,光看门头你都能拍出九宫格出来。
进店之后更离谱,有的门店直接内置免费KTV,有的装了投影灯秀,还有能办主题派对、搞桌游联动的“社交专区”。
它门店更新速度堪比网红店:从第一代铁锅炖风格,第二代快餐式布局,到现在第五代主题店,这种设计简直像在内卷自己,有人甚至说,“别的火锅店想的是怎么让你多点菜,季季红想的是怎么让你多发两张照片”。
它其实还真挺像“餐饮界的胖东来”,不追高单价,不玩收割,反而在各种细节里拼命讨好你。

每个门店必配的甜品台、调料台,标配十几种酱料、自制饮品不限量,排队的时候给你发小吃、饮料,服务员会主动帮你加汤、送毛巾、打包还会贴好标签,这套“服务套餐”,几乎在门店口碑中占了70%的正面评价。
不过,这种贴心,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消。
有顾客就吐槽:“我就是想安安静静地吃顿火锅,结果全程被服务员关心得像过年回老家。”
还有人觉得门店太花里胡哨了,缺少那种火锅本该有的烟火气,尤其在一些主题店,灯光打得绚丽到有点像夜店,让人想拍照多过想吃饭。
更现实的问题是:这些“加分项”好是好,但太依赖创始团队亲自打磨了,一旦复制到外省或者交给外包,稍微一松懈,那体验感的落差就会特别大。
说白了,季季红的这些设计,很棒,也很有诚意,但也很难标准化复制,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模型,要一键套进别的城市去用,那它八成撑不住。

这不是它不行,而是“宠粉型火锅”本身,就比“翻台型火锅”更吃力。

要说季季红的创始人周弘“事儿多”,没人会反驳,她不仅亲自跑门店、加汤、巡服务,甚至连牛蛙的重量都要管。
有次一位老顾客在店里吃完后,随口吐槽了一句:“牛蛙最近是不是瘦了点?”换别的老板可能是笑一笑就完事了,但周弘直接去厨房把牛蛙称了一遍,发现果然缩水了,加工完的牛蛙净重只有108克。
她当场拍板:以后活牛蛙必须250克起步,不够重的直接退货,加工后的重量也要有记录能查到,这事后来直接写进了公司的标准流程,员工培训时还要专门拿出来讲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抠细节”式服务,不是为了省钱,也不是装样子,而是从心底里觉得你花了钱,就得吃得值。

别看它锅底只要16块,调料还免费,但人家真没在食材和流程上“抠门”过。
它对中央厨房的控制精细到每批原料的供应时间、温度区间、保鲜时长都有系统的记录,食材一旦“跳秒”,系统直接预警,它还把每一位服务员的行为都流程化,不是靠人品,是靠制度。
也难怪有人说,“季季红抠得像开精密仪器厂,不像搞餐饮的”。
当然了,这种做法也有代价,有些员工觉得压力大,“明明顾客没注意到的细节,公司却要求做到极致”,还有高管吐槽“老板天天在现场,连筷子怎么摆都要改三次”。
但是反过来想,这种近乎“强迫症”级别的情细,恰恰是它敢不加盟、敢不融资、敢定价低的底气所在。
它是知道的,一旦放松标准,靠低价吸引来的顾客就会在细节中流失,火锅这玩意儿,本质上靠的是复购率,而不是第一次的新鲜感。

周弘能在火锅行业卷出一条细节打底的道路,说到底是她压根不相信“靠情怀就能成事”。她只信标准、现场和一双看得见锅底的眼睛。
在吃火锅的时候,你可能没注意这背后的一切,但当你吃到的牛蛙个个结实,锅底不重口,服务贴心还不黏人,说到底,就是这个品牌在无数个细节上死抠出来的结果。

2024年全国倒了超过100万家餐饮企业,不少曾经风风火火的品牌,一夜之间就人去楼空。
但在这一片混战中,季季红没退,反而越活越扎实,它没有跟风涨价,反而主动降价、开新店、搞活动,生意看起来不紧不慢,却稳得吓人。

它没搞大动作营销,也没靠流量明星站台,更没砸广告去抢热点,对很多江西人来说,季季红不是火锅店,是烟火气的一部分,它不需要你每周都吃,但你想吃火锅的时候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。
用一只13块的牛蛙、一份16块的锅底,换来一种简单、朴实的快乐,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,它没有去争那个最红的牌子,但它已经成了最稳的选择。
对此,您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,谢谢。